威尼斯概述 意大利水城威尼斯

威尼斯,這是第二次去。上一次還是七年前從佛羅倫薩乘火車去米蘭,中途在威尼斯下車停留了五六個小時。這次是從慕尼黑直接開車過來的,沒有選擇住在島上,陸上的酒店有大的停車庫,上島來回都是坐公交。

威尼斯概述

酒店附近的4L公交,直接坐到島上位于火車站附近的公交總站。

威尼斯概述

這是終點站,威尼斯島上的公交總站。這里往南有個巨大的停車場,所有上島的機動車都只能停在停車場,所以威尼斯島才真的是無車島。

威尼斯概述

這是威尼斯本島上的圣盧西亞車站(Stazione di Venezia Santa Lucia)。坐火車來的話都是到這里?;疖嚨那耙徽臼峭崴筥梅斯特雷(Venezia Mestre),雖然也屬于威尼斯,但是在大陸上,不要下錯車。如果不想住島上,也可以在那站下車。

可能是頭天晚上在維羅納相機被雨淋了,拍完這張相機就壞了,后面行程都是用備用的卡片機和手機拍的。說來也巧,這個相機還是七年前在羅馬買的,當時也是到羅馬第一天,帶的相機就壞了,只好在羅馬又買了一臺,也就是說這個相機也來過兩次威尼斯,而且跟意大利真的有緣,前面在德國都沒事,到了意大利就壞了。

關于威尼斯,我覺得想寫的太多,但又沒有個頭緒。像威尼斯這樣的城市,根本不是幾篇游記能寫的清楚的。寫完這篇概述,后面再寫幾篇我認為值得單獨介紹的。

游威尼斯之前,先看看威尼斯的地形。

我們通常說的威尼斯,主要是特指威尼斯本島(以及周邊的幾個小島),它與意大利大陸靠一座鐵路公路橋連接。當然,在橋建成(1933年)之前就只能靠船了。為了方便,我們后面都用本島和陸地來區別。

威尼斯是威尼托大區的首府所在地,前面去的維羅納也屬于威尼托大區,其他如帕多瓦,維琴察和特雷維索等城市也都屬于威尼托大區。

威尼斯島,因為其獨特的旅游特色而聞名于世,其實他的歷史也是非常獨特的,他是最后一批加入到統一的意大利王國內的地區,之前的一千多年,他則是獨立的共和國。威尼斯歷史在某些方面有點類似于西西里(為旅游總結的西西里簡史),但又沒有國王。西羅馬帝國滅亡后,威尼斯更多地是依附于拜占庭帝國,他與拜占庭的關系更是一言難盡,如果沒有威尼斯,那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可能就是另外的結局。因航海而造就的威尼斯海軍也很厲害,其影響延續到今日的意大利海軍。

對于大多數來此的游客,可能多數不關心威尼斯的歷史,大家慕名而來的是這里迷人的水城、運河和貢多拉,也許還有文藝復興,畢竟這里產生過提香、喬爾喬內、委羅內塞和丁托列托等威尼斯畫派的代表人物。

威尼斯島上面緊湊密集的諸多建筑,是威尼斯的一大特色,但為什么人們非要選擇在這里居住呢,這與5-6世紀時期倫巴第人和匈奴人的入侵和殺戮有關,最初這里是當地人避難的地方,慢慢地人們就開始了在潟湖上建房子。具體的等寫威尼斯歷史時再說吧。

潟湖(讀音細湖)的“潟”字很容易與繁體字的“瀉”搞混,不是瀉湖。

因為建在潟湖區域,威尼斯建筑的地基下面大多有密集的木樁,這也從某種角度反映了威尼斯雄厚的經濟實力。

你可能會想,這些木樁泡在水下會不會腐爛,其實這種木材叫赤楊木,只要有水,就可以做到千年不腐,不過如果威尼斯水位下降的話,那倒是有危險了(幾年前曾發生過)。

我們上島時,剛好趕上威尼斯每年幾次的大水剛退去,一些商店正在往外排水和清掃。如果你留意一下,就會發現,威尼斯商家的柜臺最下層幾乎都是空的,許多店門前都裝有擋水的板子,因為發水對威尼斯人來說是家常便飯。

趕上發水時,人們就用這種方法通行。

這個廣場叫圣斯汀廣場(Campo San Stin)。

七年前來的時候,剛好趕上一些醫務工作者在這個廣場上搞示威活動。

這個廣場叫圣保羅廣場(Campo San Polo),是威尼斯本島上除圣馬可廣場外第二大的廣場,威尼斯電影節期間,這里是露天電影院。

圣瑪利亞榮耀圣殿(圣方濟會榮耀圣母圣殿),也是威尼斯重要的教堂之一,提香和卡諾瓦的墓在這里。威尼斯的教堂簡直太多了,我也只去了幾個,回頭可以寫一寫。

威尼斯畫派三杰之首的提香不用說了,卡諾瓦是誰?盧浮宮這尊精美的雕刻見過吧,作者就是威尼斯人安東尼奧.卡諾瓦(Antonio Canova)。


威尼斯島上有各種大大小小的橋400多座,最著名的還是中心區的這座16世紀的里亞托橋。橋下的大運河,是威尼斯最寬的水道,往來的公交大船都是從這條大運河上走。威尼斯歷史上重大的活動以及戰爭勝利的凱旋儀式,都是乘船沿大運河舉行。

電影茜茜公主中有個鏡頭,弗朗茨國王夫婦前來威尼斯訪問,就是沿著大運河巡游,但當地居民沒人出來歡迎,那威尼斯和奧地利又是什么關系呢,等寫威尼斯歷史時再說吧。

威尼斯的魅力之一,就是幾百年未變的大運河及兩岸的建筑。有些城市一二十年的巨變可能會給人震驚,但意大利很多城市幾百年不變則更是讓人稱奇叫絕。大運河兩岸的建筑也是經歷了不同的年代,具有不同的建筑風格,諸如拜占庭式、哥特式、文藝復興式和巴洛克式等,年代主要集中在13-18世紀。威尼斯史上的富商和貴族都喜歡將宮殿或住宅建在大運河兩側,也是一種財富和身份的象征。許多建筑都有與之相關的歷史人物故事背景,想都搞清楚那是相當不容易的,至少我這次是沒精力去研究的。

這幅18世紀威尼斯著名風景畫家卡納萊托的畫,就是里亞托橋和大運河,畫家的名字Canaletto,就有運河的意思。他存世的畫可能有兩三百幅,大部分是威尼斯風光,分布在世界各地,我在歐洲的一些博物館和美術館見過的可能就有一二十幅。

關于威尼斯的橋,后面也準備單寫一篇。

除了大運河,遍布威尼斯的還有大小150多條水系,就像陸地城市里的小街小巷,組成城市的交通網絡。

這是威尼斯的航海博物館,因為時間原因沒來得及進去看,所以沒法寫了。其實這里是值得一看的。

這是現在的意大利海軍軍旗,由四個曾經的航海強國組成,分別是威尼斯、比薩、阿馬爾菲和熱那亞,左上角的獅子就是威尼斯的標志。關于威尼斯海軍,等寫歷史時再說,他在十字軍時代和與穆斯林的幾次海戰中(最著名的是勒班陀大海戰)都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這里從12世紀起,就是威尼斯的海軍基地和兵工廠?,F在還是意大利的威尼斯海軍基地,屬于軍事禁區。

這座橋叫麥桿橋,旺季的時候上面總是占滿了游客。他們在這里就是為了看威尼斯的一個主要景點,嘆息橋。

這就是嘆息橋,因為橋連接的建筑是威尼斯總督府(也叫杜紀宮)內的法庭和監獄,當死刑犯被執行死刑時,都要經過這個橋,囚犯看到外面的景色時,也只能嘆息了。

這次我特地選擇進入了總督府,這是從嘆息橋上看麥桿橋,依舊是游客不少。


這是總督府院內。

總督府內大量的繪畫,是由威尼斯畫派三杰中的丁托列托和委羅內塞所創作。

這是威尼斯的核心地區,圣馬可廣場,后面單獨再寫。

圣馬可廣場,因圣馬可教堂而得名,拿破侖稱之為歐洲最優雅的客廳。

9世紀時,一群威尼斯商人將位于埃及亞歷山大里亞的圣馬可遺骨偷到了威尼斯,為此,威尼斯建了座圣馬可教堂,不過那座教堂毀于火災,現在的圣馬可大教堂始建于11世紀,后面單獨介紹。

總督府出口與圣馬可教堂交界處的“四帝共治像”,大多數游客都視而不見,但了解些歷史的,一定會專門去找。但雕像為什么會在威尼斯,右下角為什么會缺一塊,以后單說。

威尼斯雙年展,建筑領域的重要展覽,許多建筑大師通過雙年展而出名。我來威尼斯的主要目的就是開車從慕尼黑送某位“專業人士”來看這個展覽,當然我不懂建筑就沒進去。

威尼斯畫派在文藝復興中的地位也是不可低估的,所以威尼斯也有許多美術館,這是科雷爾美術館,不過這次沒時間看。

貢多拉,沒來過威尼斯的人恐怕也都早有耳聞,不過這小船的造價可不便宜,坐一次也不便宜。

威尼斯的標志,帶翼的獅子,幾乎無處不在。威尼斯電影節的金獅獎就是由此而來。

面具,威尼斯的特產之一。威尼斯狂歡節時人人佩戴。不過起源可能與威尼斯歷史上的幾次瘟疫有關,西方人不喜歡戴口罩可能也與此同理。

威尼斯的墨魚面,必須要嘗嘗。

威尼斯的公廁在歐洲算是貴的,一次1.5歐元。其實不如找個咖啡館或小吃店,隨便買點什么,順便上個廁所,等于優惠1.5歐。當然要事先問清楚,有的小店是沒有廁所的。

現在的威尼斯對于不文明現象的處罰也是越來越嚴,喂鴿子都有可能被罰500歐元。

威尼斯本島對面的島,這次是沒有時間了,以后看會不會再來。

威尼斯的有名的玻璃制品好像在對面的島上。

威尼斯歷史上的名人還有馬可.波羅,音樂家維瓦爾第等。莎士比亞筆下的《威尼斯商人》,還有著名的威尼斯電影節。


夜色下的里亞托橋,我們就在左手邊的這家餐廳吃的晚飯。

晚上寂靜的圣斯汀廣場。

去公交總站的沿途。

回到陸地,一家很大的超市。

對比一下意大利超市里紅酒(當然也不是什么好的紅酒,只是普通的餐酒)和拖鞋的價格,看看是不是很有意思。

拖鞋的價格,基本是紅酒的幾倍。

陸地上的威尼斯就和意大利其他很多城市沒什么區別了。

威尼斯尼斯(Venice),別名橋城,威尼托地區的首府,有“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興”的美譽,享有“水城”“水上都市”“百島城”等美稱。

意大利水城威尼斯

嘆息橋

一句嘆息,是已判決的犯人去往監獄的必經之橋,犯人過橋時常懺悔嘆息,因而得名“嘆息橋”





意大利水城威尼斯

威尼斯有400多座橋,以里亞托橋最為有名,建于1180年,它又名商業橋,原為一座木橋,1580~1592年改建為石橋,是威尼斯的象征。橋長48米,寬22米,離水面7米高。

意大利水城威尼斯

人生若只如初見,定然小橋流水,如詩如畫

貢多拉船,又譯剛朵拉、鳳尾船、共渡樂,是意大利威尼斯特有的和最具代表性的傳統劃船,船身全漆黑色,由一船夫站在船尾劃動。


玻璃橋,遠看像一抹彩虹掛在云端




圣馬可鐘樓(意大利語:Campanile di San Marco)是意大利威尼斯的一座鐘樓,位于圣馬可廣場的附近,靠近圣馬可教堂的前方,為威尼斯的地標之一。